IPO“预审”不等于上市直通车
- 发布时间 2025-07-15 10:25
- 来源 中国网
- 阅读量:5055
科创板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,又一项改革创新政策落地。IPO预先审阅机制非普惠通道,有严格的适用条件,不等于上市直通车。其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创新战略,尽可能地保护优质科技型企业核心商业机密,极大提升上市审核的效率,但并非降低上市门槛。
IPO预先审阅机制类似于美股的秘密递交制度、港股的保密递交制度,可以看做是IPO咨询沟通制度的升级版。通俗而言,就是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正式申报IPO前向上交所申请对其申报文件开展预先审阅。而预先审阅的过程、结果及相关文件不对外公开,处于保密状态。
因担心商业模式、股权架构、核心商业机密等关键信息过早公开而产生不利影响,个别优质科技型企业存在“上市焦虑”,预先审阅机制则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一痛点。
实际上,预先审阅机制是监管层提供的一种针对性服务,并非上市的必经程序。对于申请预先审阅的拟IPO企业而言,相当于在保密状态下先行接受了针对性的指导。交易所提出问询,企业回答问题,一问一答之间,企业能更加精准地找到IPO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,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,提高IPO申报文件质量,最终促进审核效率的提升。
预先审阅机制更像一次IPO预演,让企业申报IPO更有底气且少走冤枉路。在收到预先审阅意见后,企业可以综合考虑是否正式申报科创板IPO。
根据规定,如果发行人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已经按照预先审阅的问询和回复更新,且未发生影响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的新增事项,上交所可以不再提出审核问询。这意味着一旦选择正式申报IPO,那么对于接受过预先审阅的企业而言,可能避免重复问询,缩短优质企业IPO周期。
尤其对于优质科技型企业而言,排队时间越短,不确定性越少,上市效率越高。
不过,IPO预先审阅机制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,对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者符合其他特定情形的科技型企业,因过早披露业务技术信息、上市计划可能对其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,确有必要的才有资格申请。这也意味着,接受预先审阅机制的企业硬科技实力要求更高。
由于科技属性含量更高,投资者对相关企业的投资价值判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,因此,预先审阅机制相当于监管层为投资者提前把了一道关,是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。
然而,预先审阅不等于上市直通车,更非降低上市门槛。一旦企业正式申报IPO,除应当按规定披露招股书等常规文件外,还需要同时披露预先审阅阶段审阅问询的回复文件。届时,它们将与常规IPO一道同等接受监管的审核。
当预先审阅机制成为可选项,优质科技企业有望彻底告别“上市焦虑”,硬科技企业上市潮值得期待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- 泰达股份拟发行20亿元低碳转型挂钩公司2025-07-15 09:56
- 海南省深入开展农村沼气设施安全生产治本2025-07-15 09:19
- 上海参事:消费者愿为情绪价值买单,也注2025-07-15 08:43
- VinFast计划2030年前实现年产2025-07-15 05:51
- 美股异动慧择HUIZ.US涨超17%此2025-07-15 03:48
- 扬州市江都区2宗地块以底价7.4亿元成2025-07-15 03:14
- 全新MG4正式量产下线,将于8月发布2025-07-15 02:16
- 酒钢故事敦煌种业入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2025-07-14 20:25
- 小家电、贵金属,放量大涨!A股这些行业2025-07-14 20:04
- 长鸿高科拟购广西长科新材料不超100%2025-07-14 19:29
-
1
喜马拉雅副总裁王冬梅出席CDEC:AI技术赋予创
2023-07-31 14:01
-
2
携程:暑期叠加台风季安全保障为当下服务热点
2023-07-31 13:54
-
3
聚焦关键环节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
2023-07-31 08:38
-
4
敖然:推动数字交互引擎为数字社会发展创造更大价值
2023-07-28 19:43